News attention
新聞關注
20
2020
-
02
科研快訊 |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的研究進展(二十)
1. 2019-nCoV疫情快訊
■2月18日,在國務院聯(lián)防聯(lián)控機制新聞發(fā)布會上,主持人表示,“與高點相比,2月17日全國單日新增確診病例首次降至2000例以內,湖北省外單日新增確診病例首次降至100例以內,全國單日新增死亡病例首次降至100例以內,實現(xiàn)了‘3個首次’,疫情形勢進一步出現(xiàn)向好變化?!绷硗?,對于沒有發(fā)熱癥狀的病人到醫(yī)院看病、拍CT、做化驗,應該怎么做好防護的問題,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張流波表示,“關于這個問題,我有六個方面的建議:第一,如果沒有發(fā)熱癥狀的病人到醫(yī)院去,應該盡量避免到發(fā)熱門診就診。第二,在去醫(yī)院之前,最好通過網上掛號、預約等形式減少候診時間。第三,到醫(yī)院去的時候,可以戴一次性醫(yī)用口罩級別及以上的口罩。第四,醫(yī)院內的物品、環(huán)境表面最好不要用手隨便去摸,盡量少接觸。第五,隨身攜帶手消毒劑,在觸摸醫(yī)院公共設施后,用手去摸眼睛、鼻子、口之前,或者離開醫(yī)院時,要記住做手部衛(wèi)生。第六,如果可能的話,可以戴手套?!?/p>
2月17日,澳門大學項玉濤團隊在國際頂級醫(yī)學期刊《柳葉刀》在線發(fā)表題為“Timely research papers about COVID-19 in China”的通訊文章,指出希望研究團體努力以英文發(fā)布研究成果的同時,也應用中文傳播與COVID-19爆發(fā)有關的發(fā)現(xiàn)。英文發(fā)表臨床研究有助于促進中國科學家與世界其他國家科學家之間的知識交流。而用中文傳播有關發(fā)現(xiàn),有利于將這些信息傳播給需要了解COVID-19流行病學和臨床特征的一線醫(yī)療人員。該策略將有效地改善控制策略,以最終控制病毒并保護公眾健康[1]。
2. 2019-nCoV的生物學研究進展
■2月17日,解放軍總醫(yī)院第五醫(yī)學中心國家感染性疾病診療與研究中心主任、中科院院士王福生教授團隊在國際著名醫(yī)學學術期刊《柳葉刀呼吸醫(yī)學》(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在線發(fā)表全球首份新冠肺炎患者病理報告。研究團隊的病理分析并非通過完整尸檢獲得,而是通過患者死亡后微創(chuàng)病理檢查(post-mortem biopsy),該方法與臨床采用的組織活檢操作相同,只是操作時間在患者死亡后。研究團隊申明,“本研究符合國家衛(wèi)健委規(guī)定及《赫爾辛基宣言》。我們的發(fā)現(xiàn)將有助于理解新冠肺炎的發(fā)病機制,并改進針對該疾病的臨床策略?!?/p>
論文顯示,該名患者為男性,50歲,2020年1月21日因發(fā)燒、發(fā)冷、咳嗽、疲勞和呼吸急促等癥狀被收治。該名患者報告曾于1月8日-10日有過武漢旅行史,1月14日為發(fā)病第一天,最初癥狀為輕微寒戰(zhàn)和干咳,但沒有立即就醫(yī),一直工作到1月21日。就診之后,患者的胸部X光片顯示雙肺多發(fā)斑片狀陰影。醫(yī)院取了患者的咽喉拭子標本。1月22日(發(fā)病第9天),根據中國疾控中心(CDC)RT-PCR檢測結果,患者被確診為新冠肺炎。發(fā)病第14天下午,北京時間1月27日18時31分,患者死亡。研究團隊從患者的肺、肝和心臟組織中取得樣本,組織學檢查顯示雙側彌漫性肺泡損傷,伴隨細胞纖維粘液樣滲出物。右肺顯示出明顯的肺細胞脫落和肺透明膜形成,表明患者患有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左肺組織顯示了肺水腫和肺透明膜的形成,表明患者患有早期ARDS。
研究團隊提到,新冠肺炎的病理特征與SARS和中東呼吸綜合征(MERS)患者出現(xiàn)的病理特征非常類似。此外,新冠肺炎患者的肝樣本顯示中度微血管脂肪變性,以及輕度的肝小葉和門靜脈活動,表明該損傷可能是由新冠病毒感染或藥物性肝損傷引起的。心臟組織間隙中有少量細胞單核炎性浸潤,但心臟組織中沒有其他實質性損害。研究團隊對患者的外周血進行了流式細胞分析。結果顯示,血液中CD4和CD8T細胞的數量大大減少,但它們卻被過度激活。研究團隊總結,在這一新冠肺炎重癥病例中,他們的臨床和病理學發(fā)現(xiàn)不僅可以幫助確定死亡原因,還可以提供有關新冠病毒相關肺炎發(fā)病機理的新見解,這可能有助于醫(yī)生及時制定類似重癥患者的治療策略,并降低死亡率。
■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的一項最新研究,在線發(fā)表在預印版平臺medRxiv,題為Tobacco-use disparity in gene expression of ACE2, the receptor of 2019-nCov。研究人員在分析了正常肺組織的兩個大型RNA-seq數據庫和兩個DNA芯片數據庫,并研究了224個涵蓋不同種族、年齡、性別、吸煙情況樣本的新冠病毒(2019-nCoV)的受體ACE2基因表達后發(fā)現(xiàn):煙民或更容易感染新冠肺炎。不同種族、年齡、性別在感染新冠肺炎上都一樣,并不是亞裔更易感。研究人員認為:這也在一定程度解釋了為何COVID-19更多發(fā)生于中老年男性。因為吸煙者可能更容易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因此作者建議:在診斷易感人群和制定標準化治療方案時應考慮吸煙史[2]。
■2月17日,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Kristian G. Andersen及哥倫比亞大學的W.Ian Lipkin等聯(lián)手在virological.org網站上發(fā)表題為“The Proximal Origin of SARS-CoV-2”的文章。在該文章中,研究人員就新型冠狀病毒基因組中的兩個疑似人為干預的特征進行了功能性和結構性的比較分析,這些分析提供了大量的證據,認為新型冠狀病毒不是實驗室工程制造而泄漏的病毒,而是病毒自然進化的產物。
2019-nCoV S蛋白中第486位殘基的苯丙氨酸(F)對應于SARS-CoV Urbani菌株中的L472。值得注意的是,在SARS-CoV細胞培養(yǎng)實驗中,L472突變?yōu)榱吮奖彼幔↙472F),雖然這種突變會顯著提高病毒與人體受體結合的親和力,然而該突變在自然宿主蝙蝠和穿山甲的相關冠狀病毒中都早已經存在了(蝙蝠的幾個類SARS冠狀病毒中也在對應位置有苯丙氨酸),因此不能說這是刻意人為生成的突變。況且,之前的研究表明這種突變并不是最強的突變方法。另外5個氨基酸也都有可能導致親和力的增強,如果真是某個分子生物學家的陰謀,那他其實可以利用已有技術把其他5個氨基酸也都突變成更嚴重的組合。因此,2019-nCoV的刺突似乎是在人或類人的ACE2受體上自然選擇的結果,而不是基因工程的產物。另一方面,這個2019-nCoV病毒與任何已知的冠狀病毒在核酸序列組成上有不少細節(jié)上的變化,也說明了這個病毒并不是由一個已知的模板改造而生成的病毒。最后文章也提到,控制目前正在持續(xù)的新型冠狀病毒的疫情和持續(xù)尋找其他更直接的中間宿主以防止再次暴發(fā)才是當務之急。
3. 2019-nCoV 流行病學研究
■2月17日,華山醫(y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在medRxiv上發(fā)布了一項基于53個新冠肺炎疑似病人(來自華東城市,最終20人確診,33人排除)的前瞻性研究成果,為非疫區(qū)進一步優(yōu)化新冠肺炎診斷流程提供了重要信息,以下是主要數據和觀點:
1.不能只用有沒有其它病菌感染對疑似患者(這里主要是胸部CT異常,并且有武漢接觸史患者)進行排除;
2.非疫區(qū)除了CT還需要核酸診斷進一步核實;
3.基于逆轉錄定量PCR方法檢測漏診率高,而基于測序的診斷敏感性和準確性高;
4.新冠肺炎咽拭子樣本病毒濃度高低(與傳染強度密切相關)和癥狀輕重沒有直接關系;
5.非疫區(qū)需要反復核酸采樣結合CT等其它技術確診,對于關鍵病例甚至要多時間點,多樣本采樣,用測序的辦法確診[3]。
■中國臺灣地區(qū)的Chih-Cheng Lai等人近日發(fā)表了一篇流行病學的綜述性文章,總結了疫情爆發(fā)以來國內以及世界各地的疫情發(fā)展數據和特征[4]。
參考文獻:
1. Xiang Y-T, Li W, Zhang Q, et al. Timely research papers about COVID-19 in China. The Lancet.
2. Cai G. Bulk and single-cell transcriptomics identify tobacco-use disparity in lung gene expression of ACE2, the receptor of 2019-nCov. medRxiv 2020:2020.02.05.20020107.
3. Ai J-W, Zhang H-C, Xu T, et al. Optimizing diagnostic strategy for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a multi-center study in Eastern China. medRxiv 2020:2020.02.13.20022673.
4. Lai C-C, Shih T-P, Ko W-C, Tang H-J, Hsueh P-R.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 and corona virus disease-2019 (COVID-19): the epidemic and the challeng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2020:105924.
供稿 | 坪山生物醫(yī)藥研發(fā)轉化中心、科研部
編輯 | 鮑 啦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