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attention
新聞關注
29
2020
-
02
科研快訊 |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的研究進展(二十九)
1. COVID-19疫情快訊
■2月27日,國務院聯(lián)防聯(lián)控機制舉辦的新聞發(fā)布會上,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馮錄召解答了關于“在被確定為低風險的區(qū)域中,出門是否還要戴口罩”的問題,他說:“根據(jù)各地疫情水平,各省以縣域為單元將各個地區(qū)劃分為低風險、中風險和高風險三個風險等級,分區(qū)分級實施新冠肺炎疫情精準防控。建議各地的公眾根據(jù)所在地防控要求來配合開展個人防護。低風險區(qū)域不等于沒有風險,平時還是要做好個人防護。對個人來講保持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比如戴口罩、勤洗手、通風清潔,注意咳嗽禮儀,減少人員聚集,復工復產(chǎn)后注意與同事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分散就餐等等,這些都會有效地降低感染風險?!?/p>
2. COVID-19生物學研究進展
■2月26日,重慶大學的鐘莉教授團隊在預印本網(wǎng)站Preprint.org上發(fā)表重要結果,認為ACE2在新冠肺炎病程中發(fā)揮的作用并不單純:除了作為病毒結合的受體,ACE2還參與調(diào)節(jié)免疫過程。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ACE2)是一把雙刃劍:在病毒感染過程中,它是新冠病毒的膜上結合受體,與病毒和宿主細胞的融合、入侵過程有關;在流感病毒、SARS引起炎癥和急性肺損傷的情況下,ACE2促進血管緊張素II轉化為血管緊張素1-7,抑制血管緊張素II介導的NF-κB信號,從而避免大量炎癥信號引發(fā)的細胞因子風暴,減緩病程。前期研究發(fā)現(xiàn),一旦被SARS-CoV結合,宿主細胞表面的ACE2表達量、mRNA水平和酶活性均會發(fā)生顯著下降。盡管這是減少病毒入侵關卡的重要措施,但也給炎癥的加劇提供可乘之機。因此,研究者們選取了一種ACE2表達上調(diào)的肺腺癌模型,來探究ACE2介導并調(diào)節(jié)免疫反應的上下游分子機制,并驗證新冠病毒引起細胞因子風暴的可能性。感染2019-nCoV后,激活的病原性T細胞就會產(chǎn)生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IL6。GM-CSF可以激活CD14 + CD16 +炎性單核細胞,進一步產(chǎn)生更多的細胞因子,包括IL6。IL6在這個正反饋循環(huán)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最終促成免疫系統(tǒng)的失控。此時,肺中大量的免疫細胞和組織液會阻塞肺泡和毛細血管之間的氣體交換,從而導致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一旦形成細胞因子風暴,免疫系統(tǒng)在清除病毒的同時,會殺死肺中的許多正常細胞,從而嚴重破壞肺的通氣功能,進而導致患者死亡。本研究發(fā)現(xiàn)肺腺癌患者ACE2表達上調(diào),新冠肺炎易感性上升;但ACE2在新冠肺炎病程不同階段的角色不同,盡管其介導病毒的入侵,但維持ACE2的正常表達對避免細胞因子風暴有重要作用[1]。
3. COVID-19治療藥物研究進展
■2月27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藥學院李華教授等組成聯(lián)合攻關小組,在我國自己的SCI雜志藥學學報英文版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上發(fā)表了名為“Analysis of therapeutic targets for SARS-CoV-2 and discovery of potential drugs by computational methods”的論文。系統(tǒng)性分析了新型冠狀病毒基因編碼的蛋白作為主要或潛在的藥物治療靶點,并通過基于人工智能的計算機虛擬篩選方法發(fā)現(xiàn)了一系列具有抗病毒、抗菌和抗炎等作用的臨床藥物和天然產(chǎn)物對不同的靶蛋白表現(xiàn)出很高的親和力,為新型冠病毒感染性疾?。–OVID-19)的治療提供了新的可能。為了加速新冠病毒藥物研發(fā),他們還在文章中公布了所有靶點蛋白質結構模型和篩選得到的高分潛在藥物供下載,每個藥物和靶點的共結構可以應要求發(fā)送[2]。
基于人工智能的計算機虛擬篩選方法應用于多種2019-nCoV治療性靶標
4. COVID-19流行病學研究
■2月26日,預印本平臺medRxiv發(fā)表了來自武漢大學人民醫(yī)院題為“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25 death cases infected with COVID-19 pneumonia: a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medical records in a single medical center, Wuhan, China”的論文。這項研究旨在總結新冠肺炎患者中死亡病例的臨床特征,希望及早發(fā)現(xiàn)重癥患者并降低其死亡率。在25個死亡病例中,男性10人,女性15人,患者平均年齡為71.48±12.42,病程在6天到15天之間,所有患者均死于呼吸衰竭。這表明肺部是新冠病毒的最主要靶器官。研究人員總結稱,年齡和基礎疾病是新冠肺炎患者死亡的最危險因素。細菌感染可能也是加快死亡的重要因素,營養(yǎng)不良在危重癥患者中常見。這些死亡患者的病程發(fā)展跟很多因素有關,包括呼吸支持方式和時機,也與早期預警有關,當然跟基礎疾病的輕重更相關。作者武漢大學人民醫(yī)院感染科主任龔作炯建議,現(xiàn)在要建立一個預警的評價體系,以便能更早、更主動地干預,才能降低病死率[3]。
■2月24日,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等機構的科研人員在Cell Discovery上發(fā)表論文“Phase-adjusted estimation of the number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ases in Wuhan, China”,該研究采用傳染病動力學SEIR模型(易感、暴露、感染、清除),分階段預測了武漢市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流行趨勢。在第一個假設中,假定Rt維持在1以上,Rt=1.9、2.6或3.1的情況下,預估感染數(shù)量在整個2月份將繼續(xù)增加,且沒有任何下降趨勢,到2020年2月29日,感染數(shù)量將分別達到11,044、70,258和227,989。在第二個假設中,由于越來越多地實施公共衛(wèi)生干預措施,假設Rt在不同階段從高傳播水平(Rt = 3.1、2.6和1.9)逐漸降低到低于1(Rt = 0.9或0.5)。武漢市采取了不同程度的預防和控制措施的日期分為幾個階段,估計的感染數(shù)量將在2月下旬達到高峰,即58,077–84,520或55,869–81,393。研究者稱他們的研究是我國在采取嚴格的防控措施后,首次對疫情發(fā)展趨勢進行的預測(于2月12日交稿)。他們指出目前的防控措施是否充分和有效可以通過2月份是否達到感染高峰來評估。不過不論高峰出現(xiàn)在哪里,都應繼續(xù)執(zhí)行武漢市目前嚴格的防控措施,并在中國其他COVID-19病例數(shù)較高的地區(qū)采取必要的嚴格公共衛(wèi)生措施,以將Rt降低至理想水平并控制感染[4]。
■2月24日,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yī)院和浙江大學口腔醫(yī)學院附屬口腔醫(yī)院的科研人員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上發(fā)表論文“High expression of ACE2 receptor of 2019-nCoV on the epithelial cells of oral mucosa”,發(fā)現(xiàn)2019-nCoV ACE2受體可以在口腔黏膜上皮細胞中表達,且在舌頭的上皮細胞中高度富集。據(jù)前期研究報道,ACE2是2019-nCoV的主要宿主細胞受體,在病毒進入細胞以引起最終感染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若要研究2019-nCov通過口腔黏膜感染的潛在途徑,可以選擇兩個包含大量RNA-seq信息的公共數(shù)據(jù)庫,癌癥基因組圖譜(TCGA)和哺乳動物基因組cap分析的功能注釋(FANTOM5 CAGE)。為了分析和驗證ACE2在口腔粘膜中的表達,科研人員分析了TCGA的13種癌旁正常組織和FANTOM5 CAGE的14種正常組織的RNA-seq分析數(shù)據(jù)。此外,來自內(nèi)部產(chǎn)生的獨立數(shù)據(jù)的單細胞轉錄組被用于鑒定和確認表達ACE2的細胞組成和在口腔中的比例。結果表明,ACE2可以在口腔粘膜上表達,值得注意的是,該受體在舌頭的上皮細胞中高度富集。這些發(fā)現(xiàn)初步解釋了口腔是2019-nCoV感染易感性潛在高風險的基本機制,并為牙科臨床實踐以及日常生活中的預防策略提供了證據(jù)[5]。
■2月23日,medRxiv預印本期刊上發(fā)表了來自復旦大學、北卡羅來納大學夏洛特分校、上海財經(jīng)大學等學校的研究團隊的題為“COVID-19 in Japan: What could happen in the future?”的文章,預測COVID-19將在日本流行。文章采用了統(tǒng)計時延動態(tài)模型來預測COVID-19的演變。研究發(fā)現(xiàn),日本的流行趨勢與早期的中國武漢極為相似。因此,應引起嚴重關注,如果不立即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日本可能會迅速暴發(fā)。最后文章對COVID-19在日本的發(fā)展趨勢做出預測,并建議日本盡快加強防控措施,避免嚴重暴發(fā)[6]。
■2月23日武漢大學人民醫(yī)院等單位的研究團隊在預印本平臺medRxiv上發(fā)表題為“SARS-CoV-2 infection does not significantly cause acute renal injury: an analysis of 116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COVID-19 in a single hospital, Wuhan, China”的論文。
文章指出,2019-nCoV感染的COVID-19患者是否通常會發(fā)展為急性腎功能損害是值得臨床關注的問題。該項研究通過分析116例COVID-19確診的住院患者的臨床資料,探討了2019-nCoV感染對腎功能的影響。入選該項研究的116例COVID-19確診住院患者,均于2020年1月14日至2月13日在武漢大學人民醫(yī)院傳染病科住院。記錄的信息包括人口資料、病史、接觸史、潛在并發(fā)癥、癥狀、體征、實驗室檢查結果、CT掃描結果和治療措施。通過實時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RT-PCR)檢測了入組患者53個尿沉渣中的2019-nCoV RNA。研究發(fā)現(xiàn),111例無基礎腎病的COVID-19確診患者中,分別有12例(10.8%)和8例(7.2%)患者的血尿素氮或肌酐水平升高,微量或1+蛋白尿。此外,對5例慢性腎功能衰竭(CRF)患者進行了定期連續(xù)性腎臟替代治療(CRRT),確認其感染了2019-nCoV,并診斷為COVID-19。除了COVID-19相關的治療外,這5例患者每周進行3次CRRT治療。治療過程中,腎功能指標穩(wěn)定,腎功能衰竭未加重,肺部炎癥逐漸消退。5例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全部存活。此外,針對48例此前無腎臟疾病的患者中,只有3例患者的尿沉渣中2019-nCoV檢測呈陽性,針對5例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中有1例SARS-CoV-2 ORF 1ab陽性。該研究指出,急性腎功能不全在COVID-19患者中很少見。2019-nCoV感染不會對COVID-19患者造成明顯的急性腎損傷或加重慢性腎功能衰竭[7]。
參考文獻:
[1] Chen, L.; Zhong, L. Lung Adenocarcinoma Patients Own Higher Risk of SARS-CoV-2 Infection. Preprints 2020, 2020020386
[2] Wu C, Liu Y, Yang Y, et al. Analysis of therapeutic targets for SARS-CoV-2 and discovery of potential drugs by computational methods.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 2020.
[3] Li X, Wang L, Yan S, et al.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25 death cases infected with COVID-19 pneumonia: a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medical records in a single medical center, Wuhan, China. medRxiv 2020:2020.02.19.20025239.
[4] Wang H, Wang Z, Dong Y, et al. Phase-adjusted estimation of the number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ases in Wuhan, China. Cell Discovery 2020;6:10.
[5] Xu H, Zhong L, Deng J, et al. High expression of ACE2 receptor of 2019-nCoV on the epithelial cells of oral mucos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 2020;12:8.
[6] Shao N, Pan H, Li X, et al. CoVID-19 in Japan: What could happen in the future? medRxiv 2020:2020.02.21.20026070.
[7] Wang L, Li X, Chen H, et al. SARS-CoV-2 infection does not significantly cause acute renal injury: an analysis of 116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COVID-19 in a single hospital, Wuhan, China. medRxiv 2020:2020.02.19.20025288.
供稿 | 坪山生物醫(yī)藥研發(fā)轉化中心、科研部
編輯 | 鮑 啦
相關新聞